第42期《新青年》封面
第四十二期《新青年》:對話韓庚(微博)、吳尊
華語電影步入青春偶像時代?
出品:新浪娛樂
製作:娛樂策劃部
監製:張晗
主編:魏君子(微博)
責編:陸姝
對話:陸姝(韓庚)、甕欣(吳尊)
撰文:陸姝、甕欣
攝影:夏祺
設計:稻草人
目錄
前言
現象:影壇新血——青春偶像出沒!
樣本:小生挑大樑——對話《大武生》
[人氣天王的演技派野心]韓庚:“別去設計掙粉絲錢拍電影還得留得住”
[全能藝人的大銀幕擴張]吳尊:“電影比偶像劇真實粉絲對票房是加分項”
探索:偶像+電影=雙贏?華語電影步入青春偶像時代?
對話吳尊:“電影比偶像劇真實粉絲對票房只是加分項”
全能藝人的大銀幕擴張
對話吳尊——“電影比偶像劇真實粉絲對票房只是加分項”
新浪娛樂:怎麼評價你演的一龍?
吳尊:他有比較壞的一面,不完美的,不像偶像劇,比較真實。
新浪娛樂:演激情戲有沒有顧慮,但不擔心粉絲吃醋?
吳尊:雖然我是偶像,但fans會知道這只是戲,不是我自己的真實個性,只是角色而已。所以不會想太多fans能不能接受,只要演好自己的角色,他們會明白的。
新浪娛樂:和韓庚拍《大武生》有什麼感受?
吳尊:兩個男生,性格也差不多蠻好玩的,也多了一個朋友,大家都很努力,這種努力可以提升自己,大家都有一種責任感,工作起來非常開心。很怕遇到不負責任/不認真的演員,大家都會很痛苦。
談電影:“將來會在電影方面花更多時間”
新浪娛樂:偶像劇和電影有什麼區別?
吳尊:準備的功課都一樣,導演的風格,抓住導演要的和我們本身想呈現出來的,不會想到去耍帥,難看也無所謂,因為就是角色,又不是你自己。我現在會比較注重拍電影是因為我比較喜歡真實一點的東西。很開心有拍過偶像劇的過程,每種戲都有不一樣的東西,拍電影是一個新的開始。而且偶像劇的題材大部分都是愛情、時裝。電影題材就會豐富很多——比如這次的《大武生》、剛拍完的《開心魔法》和馬上要拍的《楊家將》,會很開心學到不一樣的東西,不是每個演員都有運氣能演到京劇這種題材,能讓我演戲的經驗更豐富。
新浪娛樂:將來的演藝事業重點?
吳尊:將來會在電影方面花更多時間,偶像劇會比較少,除非遇到特別好特別喜歡的劇本。
新浪娛樂:你覺得能從演電影中得到什麼?
吳尊:不會想說要得到什麼,但會有自我要求,證明給自己看,所以才會去嘗試比較難的東西。拍古裝很辛苦,時裝會簡單。但我還是想要挑戰自己的人生。
新浪娛樂:對演藝事業有沒有什麼規劃?
吳尊:從來沒有想這麼遠。拍完《楊家將》之後要做什麼也沒有去想,有好戲找來就演,沒有也好啊,也可以陪家人啊,那也很珍貴啊。不是說要一定工作或者拍戲。
新浪娛樂:演完《大武生》之後是不是有更多的機會?
吳尊:都有一些。《大武生》、《開心魔法》、《楊家將》這三部電影對我很重要,《楊家將》也是對華人來講很重要的一個英雄故事,我很珍惜這些機會。看吧,如果成績好的話,也許會有更多的機會。
新浪娛樂:如果大家不認可你演戲怎麼辦?
吳尊:假如有好的評論,我當然會很開心,但是可遇不可求。就算大家批評,我也沒辦法,我已經盡力了,沒有遺憾了。不會有壓力,大家實在覺得不好,我也沒辦法。
新浪娛樂:你在電影圈有偶像嗎?
吳尊:很多人都值得自己去學習,我很喜歡關注藝人的特點,把他們的經驗用在自己身上。比如劉德華的精神、還有一些演員喜歡幕後啊。我覺得每一天都是在吸收,不管是從哪裡,不是從某一個偶像,而是整個環境,每一天都在學習。有一天如果不想學習,就完蛋了。
談偶像派:“我希望天生好看,再把演戲磨練好”
新浪娛樂:在裡面演“角兒”的感覺是不是和當偶像有點像?
吳尊:是有一點像。因為大家都很關注你,找你簽名啊什麼的,唯一不像的是我沒有像他這麼享受,他會有角的範兒、氣派。有一些好玩的東西。拍照的pose很好笑。也有一些悲情的東西,兄弟情、復仇。
新浪娛樂:介意別人說你的是偶像派嗎?
吳尊:外形突出有好有壞。好的方面是鼓勵我去證明自己。我覺得演戲是可以磨練的,外表是不能變的。如果要我在“天生好看”和“天生會演戲”中選擇,我會選“天生好看”,再把演戲磨練好。我想導演找我的某些原因也是因為外表,因為一龍是個角兒,外表也應該有張揚的感覺。希望大家不要只主要外表,也注意到整個戲。
新浪娛樂:你會坦然接受別人給你的偶像派的定位嗎?還是希望證明自己也可以是實力派?
吳尊:選角色很重要,你知道大家對你的印像是偶像派,那你就不要選太完美的角色,比如可以嘗試剃光頭、動作戲、武打戲,這些都會讓大家慢慢改觀,不是一個只會談情說愛的。
吳尊有一張標準的“花美男”的臉
談票房:“粉絲是加分項,主要還是看戲本身的質量”
新浪娛樂:你跟你的粉絲一般怎麼交流?
吳尊:我有自己的官網,自己會留言,看粉絲留言,最近很開心,宣傳大武生可以跟他們碰面,拍戲很辛苦,需要一些力量,他們可以給我動力。很喜歡看他們的留言。會給我鼓勵,有一些比較成熟的fans會很誠實地給你意見,我會更珍惜著一些留言。粉絲他們很貼心,他們會做很多包場,很支持,很會聚在一起做善事,非常開心。
新浪娛樂:你知道你的粉絲在聯繫《大武生》的包場之類的嗎?
吳尊:有看到。粉絲的力量很強大,他們真的像我們的宣傳人員一樣,在微博、在學校做宣傳。所以我們更應該對得起他們。拿出跟他們的努力相稱的作品。希望可以讓我們的粉絲感到有一絲絲的驕傲。
新浪娛樂:很多人期待你和韓庚的粉絲能使《大武生》有一個高票房。
吳尊:偶像有他們的力量,一部戲是很多人組成的。宣傳的不僅是粉絲,有粉絲是加分,但主要還是看戲本身的質量。最重要是戲好,故事好,可以吸引到人,希望粉絲介紹給路人,路人看了不錯,還會介紹給其他人
新浪娛樂:有評論認為《大武生》是“粉絲電影”,你怎麼看?
吳尊:我覺得它不是一個靠偶像來扛票房,隨便找偶像拍一拍的電影,而是言之有物的。京劇題材、洪金寶大哥的武打設計、兄弟情故事、武生精神,我覺得都是可以觸動大家的,不會覺得是看過就忘的爛片。
新浪娛樂:會期待得獎嗎?
吳尊:獎項是很期待的,但是是順其自然,沒有也無所謂,只要每一部戲認真演就好了。得獎當然很爽,誰不想得獎?但現在想這個還早,人家演20、30年的戲都還沒得獎。
《大武生》大膽嘗試用偶像挑大量
探索:偶像+電影=雙贏?華語電影步入青春偶像時代?
“看上去,真正是靠偶像來挑起一部電影的,《大武生》算是一個典型的代表。”——資深業內人士、麥特文化傳媒總裁陳礪志(微博)如是說。
的確,在過往的“偶像+電影”組合中,要么偶像戲份不夠、以客串玩票為主,比如李宇春之於《十月圍城》;要么偶像雖以配角姿態出現,但有更大牌影星壓場——比如周杰倫之於《滿城盡帶黃金甲》;要么偶像雖以主角姿態出現,但電影本身投資有限——比如楊冪之於《孤島驚魂》。《大武生》以頂級偶像陣容加上媲美大片的製作班底——從投資來講,已屬於大片級,如此的搭配,在國內影壇恐怕尚數首次,若該模式奏效,或將為華語大片提供新的出路。
偶像為什麼要演電影?
吳尊、韓庚在訪問中給出了大致相同的答案——喜愛,但從訪談中不難得知,背後另一個較為隱蔽原因則是為拓寬事業道路。演慣偶像劇的吳尊深知偶像劇之弊端——“題材較局限,除了時尚就是愛情”、“角色形象太完美”——換而言之即是單薄,只有在電影裡才可能接觸多種多樣的題材和角色、真正得到演技上的磨練和表演經驗的積累。對於將來的打算,吳尊也表示重心會在電影上,除非遇到特別好的偶像劇劇本。而表演經驗並不多的韓庚則坦言“偶像劇是給小孩子看的”、“偶像難道就一定要拍偶像劇嗎?”自己不懼毀壞偶像形象,願意嘗試電影中的各種角色,演到四、五十歲也未嘗不可。相比於唱歌、跳舞、演偶像劇,電影演員的職業生涯壽命確實可以長很多。
陳礪志則從藝人經紀的角度給出了偶像演電影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所有娛樂形式裡,電影的影響力是最大的。電影有個很特別的地方是——一部電影從立項、拍攝、製作、上映,跨度達十個月到一年半,在這整段時間內,基本都會有很多宣傳和營銷,因為電影和電視劇不一樣,如果沒有宣傳營銷,票房就會很危險。而電視劇的製作方很少做營銷宣傳,而是由購買電視劇的電視台來做,主要是以該頻道為主要宣傳陣地,所以到最後只有看電視的人才會認識電視明星,不看電視的人很少知道電視明星的名字、是否出名。唱歌的人也是這樣,可能只有特定年齡段、特定人群才會聽他的歌。比如許嵩,在微博上有80萬粉絲,但你要是不聽他的歌,根本不知道他是誰。電視、話劇明星都比不上一個演電影的明星具備全社會的影響力。這是由宣傳決定的,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希望去演電影。”
電影為什麼需要偶像?
電影需要偶像的終極原因是電影需要票房,偶像帶來粉絲,粉絲催生票房——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把偶像主演的電影成為“粉絲電影”、認為主要是針對粉絲市場打造。儘管確實存在這樣的電影,比如電影《五月天追夢3DNA》就將五月天的演唱會來了個大匯總,對不是五月天粉絲的人幾乎不具備任何吸引力。但《大武生》從製作上來講,顯然非此類專為粉絲量身定做的電影,而是具備一定融偶像效應之長和製作班底之強從而打造高票房的野心。
在這種情況下,粉絲不僅僅是帶來票房,而是催生票房。粉絲催生票房至少有四種方式:第一、通過包場、買票等直接貢獻票房。二、通過前期在票房上的集中發力增加影院對影片的排期——《大武生》首日僅在北京就排出467場,很能說明問題。三、通過各種渠道(主要以微博等為陣地)向他們口中的“路人”宣傳電影,影響普通觀眾的觀影選擇——很多微博網友都有這種經驗,一旦你在微博中提及大武生或韓庚相關話題,立即會有粉絲留言建議你去觀看《大武生》。四、製造話題、提高媒體曝光率——比如給媒體送“愛心便當”,當日便被好幾家媒體“曬”到微博上,次日便成為新聞點,相當於免費給《大武生》又做了宣傳,這是傳統的電影營銷無法實現的。
陳礪志認為,“微博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粉絲的力量,因為它很直觀,比如楊冪有900萬粉絲、韓庚有600萬粉絲。這兩個人是現在很多電影投資方樂意找的,我覺得這其中微博的價值占到60、70%,因為他們真正看到了這樣的藝人具有影響力,他們帶來的東西是綜合性的,可能有六、七個方面都能產生價值。比如《孤島驚魂》票房奇佳、或者《大武生》可能目前沒有達到預期的票房,很多媒體都會關注這件事,繼續做新一輪的報導。電影是一個高營銷度的東西,偶像具備很好的營銷元素,對電影的價值會有加分。”
“偶像+電影”的組合確有成功案例——在台灣,“阮經天+趙又廷”的人氣偶像組合助推《艋舺》的票房達到2億新台幣,《艋舺》的高口碑和本身過硬的質量也助力阮經天榮膺金馬影帝。這樣的雙贏例子其實在大陸的電影市場也曾經存在,趙薇(微博)、黃曉明(微博) (微博)等曾經的人氣偶像不也是靠一部部電影的積累才成功轉型?
我們無法預測“偶像+電影”的組合能否成為中國影市的下一個增長點,因為有時候,“引鴆止渴”和“良性共贏”看上去就在一線之間。只有當這一商業模式真正開始良性運轉的時候,我們才可歡呼雀躍迎接華語電影偶像時代的到來……
來源: 新浪
- Sep 15 Thu 2011 01:56
【新聞】13/9/11 新浪 - 第42期《新青年》:華語電影步入青春偶像時代? (5P)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